阅读历史 |

三百一十三章 楚王留在了京城(1 / 3)

加入书签

不出赵曜跟贺莲芳所料,楚王被留在了京城。当然,太子和代王他们也预料到了。对他们来说,楚王留在京城反而是一件好事情。如果楚王回到梁州,他们想要对付他就没有那么容易。

由于楚王在收复蜀地中立下了汗马功劳,皇帝厚赏了他,不仅赏赐他不少金银珠宝,还让他任职右扶风。

让楚王任职右扶风一事,在朝廷上掀起了轩然大波。一向淡定,仿佛一直以来置身事外的镇国公,竟然当场反对皇帝这道旨意,而且他的言辞非常激烈,这是他第一次在皇帝面前这么失态。

太子见状,也忙跟着反对楚王任职右扶风。

宣平侯犹豫了下,也强烈反对这事。代王殿下也不是笨蛋,很清楚地明白楚王任职右扶风会有什么后果,没有任何迟疑地跟着反对。至于支持太子殿下和代王殿下的大臣们当然也反对。

拥护楚王的大臣们自然十分赞同,纷纷说皇帝圣明。

楚王自己也没有料想到皇帝会任职他为右扶风,刚开始没有反应过来,一脸震惊。过了半晌,终于回过神来,忙说他年纪轻,没有什么经验,没有资格担任右扶风一职。

他是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右扶风一职,并不是谦虚,也不是假惺惺的做样子。

皇帝无视太子和代王他们的反对,坚持让楚王担任右扶风一职。他还鼓励地对楚王说,他相信楚王能担任好右扶风,不会让他失望。

楚王见皇帝这么信任看重他,他不好再说推辞的话,只能接受这件事情。他向皇帝保证,他会努力做好右扶风,不会让皇帝失望。

皇帝听后,十分高兴,又好好地鼓励楚王一番。

看到皇帝这么看重楚王,太子和代王的心里充满了嫉妒。

皇帝之后下旨犒赏镇蜀将士,在军营里举办庆功宴,整整庆祝三天。楚王身为镇蜀的大将军,自然要与将士们同乐。不过,他并没有喝酒。

太子和代王的人想要利用楚王醉酒做某些事情的计谋是无法成功的。楚王平日里滴酒不沾,哪怕是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,他也不喝酒。

他坚信喝酒误事这件事情。在他眼里,酒不是好东西。对于不好的东西,他一向秉持着远离的原则。

原本楚王打胜仗回来,就让太子和代王他们非常糟心。现在,楚王又被任职右扶风,令太子和代王他们十分愤怒。

楚王这么受重用是太子和代王他们完全想不到的。他们是料到楚王这次回京会被皇帝看重,但是他们没想到皇帝会这么大用他。

在他们看来,皇帝这已经在明晃晃的为楚王铺路。皇帝就差直接宣布废除太子,立楚王为储君了。

果然,楚王一回来,朝中的局势登时发生了变化,从太子和代王之间的分庭抗礼,到现在的三足鼎立的情况。

大臣们原本以为就算楚王插一脚,但是势力也会逊于太子和代王。楚王还要经过一段时间,才能与太子他们势均力敌。可是,没想到皇帝直接偏袒楚王,让楚王一回京就跟太子他们对上。

皇帝对楚王的重用,不仅超出太子他们的以外,也超出了不少大臣们的预料。这对他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,难道皇上真的想要立楚王为太子?

目前,楚王刚回京,正是对付他最好的机会。太子和代王他们自然不会放过。收复蜀地的庆功宴结束后,太子和代王的人纷纷参奏楚王。

之前,魏王去蜀地监军,并没有对楚王做什么,但是就如赵曜他们所想的那样,他暗中一直在收集楚王的“罪行”。等楚王回京后,举发他的罪责。

在朝堂上,面对不少大臣的参奏,楚王非常淡定,因为他早就料到这个局面。

皇帝满是兴味地看着大臣们对楚王的指责。等大臣们说完,他给楚王一个辩解的机会。

楚王针对大臣们对他一条一条的指责进行辩解。他每一条的辩解都有理有据,怼的参他的大臣们哑口无言。

别看楚王平日里一副沉默寡言的模样,以为他口才不好,相反他的口才非常好。

皇帝听完楚王的辩解后,便把那些参楚王的大臣骂了一顿,还警告太子和代王他们不要搞事情。

太子和代王他们自然听懂了皇帝的警告,这让他们觉得皇帝有意在维护楚王。他们对楚王更加嫉恨。

就在他们谋划再次对付楚王的时候,安阳侯在早朝上揭发靖阳侯勾结匈奴一事,顿时在朝堂上掀起了惊涛骇浪。

皇帝雷霆震怒,下旨让太子和代王他们严查此事。

太子和代王他们的注意力瞬间转移到靖阳侯勾结匈奴一事上,暂时搁置对付楚王的计划。

皇帝让太子和代王彻查靖阳侯勾结匈奴一事,并不是单纯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,让他们暂时没有心思和精力对付楚王,而是有更深一层的目的。

靖阳侯府虽然因为之前失去两个嫡子,损失了不少东西,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它还是比二流世家有实力。如今,靖阳侯府出事,对镇国公府和宣平侯府来说是一块肥肉。

皇帝故意让镇国公和宣平侯一起调查靖阳侯府的事情,为的就是让他们趁机咬下靖阳侯府这块肥肉。

靖阳侯勾结匈奴一事兹事体大,太子和代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